大话数据结构——树

本文在阅读大话数据结构这本书的基础上,结合java语言的特点,来理解

树(Tree)是n(n>=0)个结点的有限集。 n=0又称为空树。在任意一课非空的树中:有且仅有一个特定的称为跟(Root)的结点;当n>1时,其余结点可分为m(m>0)个互不相交的有限集,其中每一个集合本身又是一棵树,并且称为根的子树(SubTree)。

树是一种一对多的数据结构。

需要注意的是:当n>0时根结点是惟一的,不可能存在多个根结点。 m>0时,子树的个数没有限制,但它们一定是互不相交的。如果相交,就不符合树的定义。

结点拥有的子树称为结点的度。度为0的结点称为叶结点或终端结点;度不为0的结点称为非终端结点或分支结点。除根结点外,分支结点也称为内部结点。树的度是树内各结点的度的最大值。

树中结点最大的层次称为树的深度或高度。

树的存储结构

树有两种实现方式:数组和链表;

树有三种不同表示法:双亲表示法、孩子表示法、孩子兄弟表示法。

二叉树

二叉树(Binary Tree)是n(n>=0)个结点的有限集合,该集合或者为空集(称为空二叉树),或者由一个根结点和两棵互不相交的、分别称为根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二叉树组成。

二叉树的特点

每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,所以二叉树中不存在大于2的结点。注意不是只有两棵子树,而是最多有。没有子树或者有一棵子树都是可以的。左子树和右子树是有顺序的,次序不能颠倒。就像人的左右手。即使树中某结点只有一棵子树,也要区分它是左子树还是右子树。

二叉树有5种基本形态

空二叉树。

只有一个根结点。

根结点只有左子树。

根结点只有右子树。

根结点既有左子树又有右子树。

特殊二叉树

斜树:只有左子树或者只有右子树。线性表是一种特殊的树。

满二叉树:所有分支结点都存在左子树和右子树,并且所有叶子都在同一层上。

满二叉树的特点有:

叶子只能在最下一层。出现在其他层就不可能达到平衡。

非叶子结点的度一定是2。否则就是“缺胳膊少腿了”。

在同样深度的二叉树中,满二叉树的结点个数越多,叶子树越多。

完全二叉树

叶子结点只能在最下两层。

最下层的叶子一定集中在左部连续的位置。

倒数第二层,若有叶子结点,一定都在右部连续位置。

如果结点度为1,则该结点只有左孩子,即不存在右子树的情况。

同样结点数从二叉树,完全二叉树的深度最小。

判断一棵树是否是完全二叉树,心中默默给每个结点按照满二叉树的结构逐层顺序编号,如果编号出现空档,就不是完全二叉树,否则就是。

满二叉树是特殊的完全二叉树。

完全二叉树必须先满足左后满足右,缺的元素只能是满二叉树最下一层的,高度差小于或等于1。

二叉树的性质
1
2
3
4
5
6
7
8
性质1:在二叉树的第i层上至多有2^(i-1)个结点(i≥1)。
性质2: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^k-1个结点(k≥1)。
性质3:对任何一棵二叉树T,如果其终端结点数为n0,度为2的结点数为n2,则n0=n2+1。
性质4: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|log2n+1|(|x|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)。
性质5:如果对一棵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(其深度为)的结点按层序编号(从第1层到第层,每层从左到右),对任一结点i(1≤i≤n)有:
1.如果i=1,则结点i是二叉树的根,无双亲;如果i>1,则其双亲是结点。
2.如果2i>n,则结点i无左孩子(结点i为叶子结点);否则其左孩子是结点2i。
3.如果2i+1>n,则结点i无右孩子;否则其右孩子是结点2i+1。

二叉树的存储结构

二叉树有两种存储结构:顺序存储结构和二叉链表。

顺序存储结构:一般只有完全二叉树才考虑顺序存储结构,因为完全二叉树的严格性,可以充分利用顺序存储空间。其他二叉树都会造成空间的浪费,特别是右斜树。

二叉链表:

1
2
3
4
5
6
7
8
9
10
public class TreeNode<E> {
private E val;
private TreeNode<E> left;
private TreeNode<E> right;
public TreeNode(E val){
this.val=val;
this.left=null;
this.right=null;
}
}

遍历二叉树

定义树

本文以int类型为例,其他值类似

1
2
3
4
5
6
7
8
9
10
public class BinaryTree {
private int val;
private BinaryTree left;
private BinaryTree right;
public BinaryTree(int val){
this.val=val;
this.left=null;
this.right=null;
}
}
前序遍历

实现一:递归方式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/**
* 前序遍历二叉树
* 方式一:递归
*/
public ArrayList<Integer> preOrderTraversal(BinaryTree root){
ArrayList<Integer> preOrder=new ArrayList<>();
preTraverse(root,preOrder);
return preOrder;
}
private void preTraverse(BinaryTree root, List<Integer> preOrder){
if(root==null){
return;
}
preOrder.add(root.val);
preTraverse(root.left,preOrder);
preTraverse(root.right,preOrder);
}

实现二:分治思想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/**
* 前序遍历二叉树
* 方式二:分治思想
*/
public ArrayList<Integer> preOrderTraversal2(BinaryTree root){
ArrayList<Integer> preOrder = new ArrayList<>();
if (root==null){
return preOrder;
}
ArrayList<Integer> left=preOrderTraversal(root.left);
ArrayList<Integer> right=preOrderTraversal(root.right);
preOrder.add(root.val);
preOrder.addAll(left);
preOrder.addAll(right);
return preOrder;
}
中序遍历

实现一:递归方式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/**
* 中序遍历二叉树
* 方式一:递归
*/
public ArrayList<Integer> inOrderTraversal(BinaryTree root){
ArrayList<Integer> inOrder=new ArrayList<>();
inOrderTraverse(root,inOrder);
return inOrder;
}
private void inOrderTraverse(BinaryTree root,List<Integer> inOrder){
if(root==null){
return;
}
inOrderTraverse(root.left,inOrder);
inOrder.add(root.val);
inOrderTraverse(root.right,inOrder);
}

实现二:分治思想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/**
* 中序遍历二叉树
* 方式二:分治思想
*/
public ArrayList<Integer> inOrderTraverse2(BinaryTree root){
ArrayList<Integer> inOrder=new ArrayList<>();
if (root==null){
return inOrder;
}
ArrayList<Integer> left=inOrderTraversal(root.left);
ArrayList<Integer> right=inOrderTraversal(root.right);
inOrder.addAll(left);
inOrder.add(root.val);
inOrder.addAll(right);
return inOrder;
}
后序遍历

实现一:递归方式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/**
* 后序遍历二叉树
* 方式一:递归
*/
public ArrayList<Integer> postOrderTraverse(BinaryTree root){
ArrayList<Integer> postOrder=new ArrayList<>();
postOrderTraverse(root,postOrder);
return postOrder;
}
private void postOrderTraverse(BinaryTree root,List<Integer> postOrder){
if(root==null){
return;
}
postOrderTraverse(root.left);
postOrderTraverse(root.right);
postOrder.add(root.val);
}

实现二:分治思想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/**
* 后序遍历二叉树
* 方式二:分治思想
*/
public ArrayList<Integer> postOrderTraverse2(BinaryTree root){
ArrayList<Integer> postOrder=new ArrayList<>();
if(root==null){
return postOrder;
}
ArrayList<Integer> left=postOrderTraverse(root.left);
ArrayList<Integer> right=postOrderTraverse(root.right);
postOrder.addAll(left);
postOrder.addAll(right);
postOrder.add(root.val);
return postOrder;
}
层序遍历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/**
* 层序遍历
* 使用队列思想
*/
public ArrayList<Integer> levelOrderTraversal(BinaryTree root){
ArrayList<Integer> result =new ArrayList<>();
Queue<BinaryTree> queue = new LinkedList<>();
if(root!=null){
result.add(root.val);
queue.offer(root);
while(queue.size()>0){
BinaryTree node=queue.poll();
if(node.left!=null){
result.add(node.left.val);
queue.offer(node.left);
}
if(node.right!=null){
result.add(node.right.val);
queue.offer(node.right);
}
}
}
return result;
}

已知前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,可以唯一确定一棵二叉树。

已知后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,可以唯一确定一棵二叉树。

已知前序遍历序列和后序遍历序列,不可以唯一确定一棵二叉树。

线索二叉树

为了充分利用二叉链表的空指针,把空指针指向前驱和后继,这种指向前驱和后继的指针称为线索,加上线索的二叉链表称为线索链表,相应的二叉树就称为线索二叉树。

对二叉树以某种次序遍历使其变为线索二叉树的过程称作是线索化。线索化的过程就是在遍历的过程中修改空指针的过程。

为了判别某一结点的lchild是指向左孩子还是前驱,rchild是指向右孩子还是后继,引入ltag和rtag两个标志域。

1
lchild	ltag	data	rtag	rchild

其中,ltag为0时指向该结点的左孩子,为1时指向该结点的前驱;rtag为0时指向该结点的右孩子,为1时指向该结点的后继。

赫夫曼树

赫夫曼树:带全路径长度WPL最小的二叉树。
先取最小权值的结点作为叶子结点,逐级递增就能构造出哈夫曼树。把左结点标为0,右结点标为1,就能构造出赫夫曼编码。

看官可在此打赏